新闻中心

公司新闻

行业新闻

FAQ

新闻动态

2025-03-17

工亿2025年供应商品质大会

在过去的一年里,我们共同经历了风雨,见证了彼此的成长;展望未来,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,征服每一个挑战!

了解详情

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!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,还有翻身机会吗?

机床,被誉为“工业之母”,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。在2020年,中国机床以169.5亿欧元的产值和186.1亿欧元的消费额,稳居全球机床市场的龙头地位。当我们深入探讨中国机床的发展历程,却不禁为其辉煌背后的坎坷而揪心。回溯历史,新中国成立之初,机床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。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,中国一口气成立了18家国有重点企业与8家科研单位,被誉为“十八罗汉”。这些企业迅速成长,成为支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。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的首台车床,更是被印刷在第三套人民币的2元货币上,成为中国机床的骄傲。1958年,北京第一机床厂打造出全亚洲第一台数控机床,标志着中国机床技术迈入了世界前列。随着冷战局势的加剧,欧美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,苏联也召回专家,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。但即便如此,在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,中国工程师们依然掌握了多项高精密机床技术,为后续的机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改革开放后,中国机床工业迎来了与国际巨头合作交流的时代。通过引进数控系统、机床主机技术,中国正式进军数控机床领域。市场换技术的美好愿景并未实现。在过度依赖外资技术的情况下,中国机床逐渐丧失了自主控制权,沦为了组装厂。90年代后,随着进口关税的大幅降低,国外先进机床设备席卷了中国市场。这些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、稳定的质量和优良的工艺,迅速占据了市场份额。中国机床企业纷纷陷入困境,就连曾经的“十八罗汉”也难以幸免。进入21世纪,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机床行业的爆炸式发展。沈阳机床、大连机床等企业纷纷挤进全球机床前十产值企业之列。这种繁荣并未持续太久。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和制造业转移,中国机床产业再次遭受重创。沈阳机床、大连机床等巨头相继破产重组,中国机床的辉煌不再。中国机床的未来何在?技术落后是导致中国机床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过去几十年中,中国机床一直未能摆脱对外资技术的依赖。如今,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和支持,中国机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但要实现翻身,还需在技术创新、自主研发上下大力气。中国机床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,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通过引进人才、加大投入等方式,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。要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、高校等合作,共同推动机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。中国机床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能力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、优化售后服务等方式,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

2024-11-15 1

了解详情

“工业母机+”产需对接模式涉及多行业 释放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创新动力

央视网消息:工业母机通常是指制造机器的机器,也称为工作母机或工具机。主要用于对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坯料或工件进行加工,使其获得所需的形状、尺寸和表面质量。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、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10月30日在江苏苏州,专门针对汽车行业举行了首场“工业母机+”产需对接活动。这次汽车专场产需对接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展开。在供给层面,汇集了64家工业母机重点企业,100多项创新产品,而汽车行业收集了上百项需求并提炼出了25个典型现场发布。专家表示,“工业母机+”产需对接活动,将会更好地促动新能源汽车产品高效协同与迭代升级。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周玉林介绍,通过结对攻关的合作机制,他们与外部上下游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,让装备业务从汽车拓展到多个领域应用。据了解,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,“工业母机+”产需对接模式还将涉及多个行业。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介绍,下一步,他们将聚焦航空发动机、轨道交通、人工智能赋能工业母机发展等方面开展专场对接。继续梳理发布创新产品手册,加快重点领域工业母机推广应用,促进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协同发展。我国成立汽车检测装备协同创新联合体据了解,在“工业母机+”产需对接活动上,20多家汽车检测装备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联合体,这将加快汽车企业与检测装备的协同创新发展。据了解,我国的汽车检测装备领域起步较晚。但随着超过10多个国内首台套检测装备的推出,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。正是这些检测装备的不断创新,大大缩短了汽车的开发周期。中国汽研表示,创新联合体的作用就是把产业链上下游联合起来,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。来源:央视网

2024-10-31 1

了解详情

中国制造的“向新力”与“新引力”——透视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

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《参考消息》近日刊发文章《中国制造的“向新力”与“新引力”——透视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》。全文如下:肯尼亚,基利菲郡郡长迈塔·吉迪恩·蒙加罗正忙着推进全国最大制造业工业园区的升级建设。日本,三菱日联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增井宪急需拓展客户资源,引领客户投资新板块。美国,霍尼韦尔集团计划在中国区加码投资新能源、造船、半导体以及氢能等领域。近日,他们都不约而同来到中国追赶新质生产力。9月20日至23日,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。从“镇馆之宝”到重磅新品、从前沿技术到创新生态、从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到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,一幕幕“中国智造新场景”在大会轮番上演,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的目光。9月20日,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内,观众参观了解服务型人形机器人“万小特”。(傅天 摄)“向新力”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“会”聚世界、以“会”窥全国,从“奋斗者”号万米深潜到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远航,从折叠屏手机畅销全球到人形机器人迭代升级,中国制造正从“大而全”持续向“大而强”“精而新”攀升。在位于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“新一代信息技术”展馆内,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1+X模块化逆变器,凭借“行业第一的黄金标准”——单模块功率1.1MW、最大支持8台并联、可实现8.8MW的子阵灵活配置,吸引了一众与会者驻足。“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近40%。2024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14.86亿元,同比增长超40%。”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说,继7月与沙特公司AlGihaz签约全球最大储能项目以来,已收到不少外商抛来的邀约橄榄枝。在他看来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之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、研发与创新活力、丰富的人才储备等优势,是当前产品能够畅销国内外的关键所在。瞄准“高科技”、追求“高效能”、迈向“高质量”,本届大会上,从会场内到会场外,可以窥见中国制造正在持续攀登升级,在多个领域呈现技术颠覆性变革。作为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首次增设的大规模室外展区,200余款最新智能交通工具在骆岗公园竞相登场,拉满嘉宾和市民的“科技体验感”。今年5月将总部从上海搬来合肥的览翌航空聚焦城际间的低空出行,携带明星产品“鳐”前来赴会。这款形似飞鱼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最多可搭载5名乘客,航程可达200公里,最大巡航时速可达230公里。“这款产品的所有部件制造都实现国产化,运

2024-10-24 1

了解详情

9月工业增速飙升5.4%!中国制造业的春天来了?

9月中国工业经济回暖,增加值同比增5.4%,制造业成主力。出口交货值增4.1%,利润增长,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。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推进,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。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,中国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: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4%,增速较8月份加快0.9个百分点,在连续4个月回落后实现回升。这一跃升,不仅彰显了中国工业经济的韧性,更是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的有力证明。工业生产增速回升,制造业成主力军9月份,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.0%,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.2个百分点,成为推动工业生产增长的主力军。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.3%,采矿业增长2.9%,三大门类协同发力,共同撑起了工业经济的稳健增长。出口交货值逐季加快,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.1%,增速呈逐季加快态势,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。汽车、金属制品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,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等出口大省出口交货值同比较快增长,展现了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。利润保持增长,企业信心增强1—8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.5%,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增长态势。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持续快速增长,增速为10.9%,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0.4个百分点,显示了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优化、转型升级的成效。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稳步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不断深入,引领工业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1%,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、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6.4%、30.7%,新能源产业不断成长壮大,充电桩、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57.2%、33.8%、12.8%。这一串串亮眼的数据,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,更是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。在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,中国工业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,显示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。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市场的不断开拓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中国工业经济的春天,正在到来。

2024-10-20 1

了解详情

【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】工业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坚定

工业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。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,工业经济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和发展质量的显著提升,以强大的实力推动我国由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实体经济重要支柱性地位,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我国工业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。 一、工业经济破浪前行,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,工业经济在设备落后、产能低下的薄弱基础上艰难起步。经过75年发展,我国工业总量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,主要产品产量领跑全球,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。(一)工业经济跨越式增长,制造业大国地位稳固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.9万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.5%。分阶段看,1949—1957年,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,工业生产快速恢复。在整个“一五”期间,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.7%的增长速度。1958—1978年,“二五”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前夕,我国工业经济曲折前行,年均增长7.8%,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1621亿元。改革开放以后,我国工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,经济规模迅速壮大。工业增加值1992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,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,2012年超过20万亿元,1979—2012年年均增长11.4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工业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,2013—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.7%,增速换档但结构优化、质效提升。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,稳居世界首位,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.2%,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。(二)工业生产迅速扩张,主要产品产量领跑全球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工业面临厂房残破、设备落后的基础条件,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,日用生活消费品仅有纱、布、火柴、肥皂、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产出;75年来工业发展开疆拓土,如今我国能够生产的产品覆盖原材料、消费品、中高端装备等各个领域,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。原材料产品产量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何式增长。2023年,我国原煤产量为47.1亿吨,比1949年增长146倍;粗钢产量10.2亿吨,增长6449倍;水泥产量20.2亿吨,增长3064倍;平板玻璃9.7亿重量箱,增长897倍;化肥产量5

2024-09-10 1

了解详情

TPM全面设备维护培训

为了进一步加强全体人员对设备维护,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,以全系统的预防维护为过程,公司外聘培训老师对设备维护为期两天的培训,并现场示范教学,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护管理体系。

2024-09-02 1

了解详情

  • <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>